雖說今日是黑色星期五,但這早晨卻是非常充實且愉快,
一位同事兼好友分享了她在設計領域打滾多年所獲得的知識與心得,
一位同事兼好友分享了她在設計領域打滾多年所獲得的知識與心得,
UX (User Experience) 使用者體驗是一個我並不熟悉的字眼,
身為一位只會寫寫程式的宅宅,設計領域似乎是離我有那麼一些些遙遠,
但透過好友的簡報分享還有平時的喇賽聊天,對於它我有了初步的認識與了解,
其實,我的工作原來也是設計領域中的一環,只是我卻身處其中而不自知,
在了解計劃內容之後,工程師最直接反應就是「how」,我怎麼來做、要花多久時間,
初入職場的我們,對於不解的事物有時還會問一下「why」,想要去知道事物的前因後果,
但久而久之,面對工作只是追尋著「how」,腦袋瓜漸漸的被這種麻木感所侵蝕,
(腦子裡的哈姆太郎一日日僵化...)
以致於設計出發點總是從「know-how」出發,變成只懂方法、不問因果,
這世界上懂得「know-how」的人已經比懂得「know-why」多太多了,
想要更加成長,學著去「know-why」只是踏出第一步,
透過「know-why」,可以學習到問題是怎樣被產生、怎麼被分析,進而怎樣被處理,
最後,我們會漸漸懂得如何去「know-what」,於是我們嘗試讓自己可以變身為一位發明家、先驅者。
我眼中設計的本質,是為了去聯繫使用者與產品之間的默契,搭建起彼此間的橋樑,
興建這座橋樑的方法有很多種,就如同實際生活中造橋工法的多樣性一般,
好友的分享中提及了善用「歷史根源」做為設計的基底,讓使用者藉由喚醒長期的記憶與產品進行互動,
一種熟悉的感覺會讓使用者情緒上感到輕鬆愉悅,進而提高理解力跟學習意願,
創新建立在傳統之上,依循這樣的設計思維,的確是設計心理學上一個重要的觀念,
如果一項設計可以延續歷史的記憶,那絕對會有大大的加分效果。
(正因為如此,原本安靜運行的電動車,其獨特的引擎聲正在被設計中...)
(正因為如此,原本安靜運行的電動車,其獨特的引擎聲正在被設計中...)
但有時候事物的本質就有所不同時,如果還是想竭盡所能的去模仿記憶,
有時候反而只是累了自己,而最後搭建起的橋樑也不見得會通往我們想像中的那個地方,
這時候,或許我們可以學著去做為一位發明家,試著從「know-what」出發去著手,
雖然過程可能會像瞎子摸象一樣,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,甚至屢屢受挫,
但如果本來就沒有熱情,那一開始根本就不會想從「what」去下手,不是嗎?
俄國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曾做過一個小狗與鈴鐺的有趣實驗,
他每天餵食小狗前總是刻意的搖動鈴鐺,日復一日,一段時間過後,
每當巴甫洛夫搖動鈴鐺,狗兒們就知道:「YA~ 吃飯的時間又到了!」,於是便會吐著舌頭自動跑到他的跟前就位,
其實,這個現象也真實的在我們生活中進行著,還記得你每天拎著大包小包追著垃圾車時,耳邊傳來的音樂嗎? 哈~
原本,吃飯跟鈴鐺是兩件八竿子打不著的事物,然而透過刻意的設計把他們連結在一起了,
有時候,設計者就必須扮演這樣的一個角色,必須為使用者與產品建立起這樣的默契,
更嚴格的來說,設計者建立的是一個「制約」,人的生活周遭早就充滿了許許多多的制約,
像是,數位相機的快門聲、吹風機的強大運轉聲,如果跟你說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情,其實都可以是不必要的,你會相信嗎?
由於我們早已被這些現象所制約了,當聽到這些聲音時,我們在使用上獲得了心安,所以我們從未去質疑過它,
(如果有天拿了台靜音的吹風機做實驗,十個人裡面應該有九個說吹風機壞了,頭髮根本吹不乾,剩下一個沒說話的,是因為他重聽 = =)
「文化」就是這種制約觀念 (長期記憶) 的累積,製造這種制約某種程度上就是設計者的浪漫,
好友說得很對,設計的目的是在為使用者求得一個心安,Perfect!
但是請記得,當在搭建這座橋樑的同時,請冷靜並善用自己的「創意」,千萬別讓創意殺了創新,
當然,設計不僅僅是懂得畫畫兒這一個人的事情而已,請參考這嘴嘴文一開始的那張圖片,
自己一個人是做不了什麼事情的,所以我們會需要一個可以讓自己心安的 team!
0 意見:
張貼留言